各位同學的學期報告已經在網路上公開,請自行閱覽。不願公開報告的同學,請來信註明。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期末報告(99114146)
一、關鍵字:憲法、財產、腐化
二、論題:初始的憲法並非保障所有人的財產
三、摘要:
現在認為是憲法保障所有人的財產,但因為政府腐化而使這個功能失效。然而最早民主化的國家-英國的憲法起源《大憲章》簽訂時期在西元1225年,當時簽訂的主因是因為教宗、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王室權力出現意見分歧,而在當時處於封建社會,只有貴族、領主有所謂的財產,因此一開始訂定憲法的目的本來就不是保障所有人民。
四、架構
(一)前言
(二)1.何謂「政府腐化」?
(三)〈論家庭、所有制與國家的起源〉-財產劃分出了階級
(四)1.訂定最初英國憲章、美國憲法的參與者屬於菁英階級
二、論題:初始的憲法並非保障所有人的財產
三、摘要:
現在認為是憲法保障所有人的財產,但因為政府腐化而使這個功能失效。然而最早民主化的國家-英國的憲法起源《大憲章》簽訂時期在西元1225年,當時簽訂的主因是因為教宗、英王約翰及封建貴族對王室權力出現意見分歧,而在當時處於封建社會,只有貴族、領主有所謂的財產,因此一開始訂定憲法的目的本來就不是保障所有人民。
四、架構
(一)前言
(二)1.何謂「政府腐化」?
2.現今政府為何被認為腐化?
(四)1.訂定最初英國憲章、美國憲法的參與者屬於菁英階級
2.當時對於公民身分的定義
3.訴求
4.小結
(五)結語期末報告(99114256)
一、關鍵字:死亡 公共利益 意識形態
二、題目:「任何人的死亡皆與公共利益有關,故不得見死不救。」的主張是一項高貴謊言,是一種意識形態。
三、摘要:不以文本或原典做出解釋,嘗試以電影《駭客任務》找尋出各意志間的矛盾。
(1)若死亡即是將人從此一世界脫離(從母體中離開),根據電影觀點「一個人從母體中離開是受到機器(第三者)的控制」,則以同樣的觀點出發,是否可將機器(第三者)轉變為公共利益?
(2)「魯迅:觀念具有改變社會現實的力量」原本正面鼓舞人心的話語若將其扭曲,使我們人都以為的「自由」意志必須建立在「母體未受到其他意志所控」的前提下才得以存在,否則我們自身的存在也就僅僅是被我們認同的「自由意志」觀點所反諷。
(3)若「存在」是被控制,則代表「死亡」也是被控制。
(4)想像。
目前狀況:主講者的立場為現實世界,聽眾的立場為母體中的大眾;主講者本身也是控制人類的程式機器之一?
(5)一步步推翻謊言。
「如果死亡與公共利益無關,則見死不救與否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可貴
「如果死亡與公共利益無關,見死不救仍不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母體中多數人的影響
推翻一:死亡不為自由意志所控(因為有公共利益的思想)
推翻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質並不存在(取決於第三者(可為單一或集合體)的意志)
結論:每個人的死亡和第三者的自由意志有關←→呼應(2)自由意志之反諷
四、報告架構
(1)研究動機
(2)由《駭客任務》引伸出兩個世界的概念
(3)自由意志的反諷
(4)觀念與觀念的碰撞(主講者v.s聽眾)及認同(母體中的所有人)
(5)謊言高貴嗎?
(6)結語
二、題目:「任何人的死亡皆與公共利益有關,故不得見死不救。」的主張是一項高貴謊言,是一種意識形態。
三、摘要:不以文本或原典做出解釋,嘗試以電影《駭客任務》找尋出各意志間的矛盾。
(1)若死亡即是將人從此一世界脫離(從母體中離開),根據電影觀點「一個人從母體中離開是受到機器(第三者)的控制」,則以同樣的觀點出發,是否可將機器(第三者)轉變為公共利益?
(2)「魯迅:觀念具有改變社會現實的力量」原本正面鼓舞人心的話語若將其扭曲,使我們人都以為的「自由」意志必須建立在「母體未受到其他意志所控」的前提下才得以存在,否則我們自身的存在也就僅僅是被我們認同的「自由意志」觀點所反諷。
(3)若「存在」是被控制,則代表「死亡」也是被控制。
(4)想像。
目前狀況:主講者的立場為現實世界,聽眾的立場為母體中的大眾;主講者本身也是控制人類的程式機器之一?
(5)一步步推翻謊言。
「如果死亡與公共利益無關,則見死不救與否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可貴
「如果死亡與公共利益無關,見死不救仍不取決於個人的自由意志」→母體中多數人的影響
推翻一:死亡不為自由意志所控(因為有公共利益的思想)
推翻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質並不存在(取決於第三者(可為單一或集合體)的意志)
結論:每個人的死亡和第三者的自由意志有關←→呼應(2)自由意志之反諷
四、報告架構
(1)研究動機
(2)由《駭客任務》引伸出兩個世界的概念
(3)自由意志的反諷
(4)觀念與觀念的碰撞(主講者v.s聽眾)及認同(母體中的所有人)
(5)謊言高貴嗎?
(6)結語
期末報告(95114246)
一、關鍵字:所有制、公民、國家
二、題目:從所有制談公民與國家之概念
三、摘要:於自然社會中,因生產方式的改變,一為生活工具的生產,另一為種的繁衍,使得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帶動社會制度的變革,從而興起國家,全盤取代原有氏族制度。所有制的出現,區分了貴族和奴隸階級,一開始在雅典城邦的公民僅限於特定的自由人,進而在社會發展下,公民身份會隨著不同政體的產生,擁有不一樣的權利。公共權力的設置使國家內部階級對立明顯,政府官吏掌握權力,凌駕於社會之上,而國家正是由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文明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共產主義認為資本是集體的社會力量,資本應變為屬於社會全體的公共財產,而非私人財產,故主張消滅私有制。
四、報告架構
(1)所有制的出現
(2)身體是勞動工具和財產
(3)公民和國家的概念
(4)消滅私有制的必要性
二、題目:從所有制談公民與國家之概念
三、摘要:於自然社會中,因生產方式的改變,一為生活工具的生產,另一為種的繁衍,使得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帶動社會制度的變革,從而興起國家,全盤取代原有氏族制度。所有制的出現,區分了貴族和奴隸階級,一開始在雅典城邦的公民僅限於特定的自由人,進而在社會發展下,公民身份會隨著不同政體的產生,擁有不一樣的權利。公共權力的設置使國家內部階級對立明顯,政府官吏掌握權力,凌駕於社會之上,而國家正是由階級對立的需要中產生的,文明的基礎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剝削,所以共產主義認為資本是集體的社會力量,資本應變為屬於社會全體的公共財產,而非私人財產,故主張消滅私有制。
四、報告架構
(1)所有制的出現
(2)身體是勞動工具和財產
(3)公民和國家的概念
(4)消滅私有制的必要性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期末報告(99114127)
一、關鍵字:農耕、國家、公共利益
二、題目:探究國家於農耕影響及公共利益-以Taiwan農業發展為例
三、大綱:
農耕,原始的生產型態,在國家以公共利益之名的介入下,農業發展漸漸地產生變化。
台灣,典型的以農立國,早期於國家政策下,農業蓬勃發展,但當國家政策又改變時,農業也漸漸的式微。似乎,在國家一次又一次的介入中,都對大家宣稱「這是為了公共利益」著想,但,這究竟是誰的公共利益?以2001年台灣加入WTO為顯著的例子。
本文先以『農耕、國家、公共利益』推論其關聯性,再以台灣在農業上的政策與相關統計資料作為論證,敘述國家在公共利益上的宣稱是為誰?
四、報告架構:
I. 研究動機
II. 闡述論題
農耕、國家、公共利益的關聯性
台灣的例子
III. 結語
期末報告(99114142)
一、關鍵字:教育、意識形態、革命
二、題目:教育如何改變意識形態引發革命
三、摘要:意識形態滲透在社會中任何角落,它給我們某個角度看待整個世界,給我們一些思想的準則、行為的依循。
本文先從何謂意識形態開始談起,並說明其對社會的影響;接著講意識形態帶來的負面效果,以及利用教育這個手段,如何改變現有的意識形態,引發革命。並且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為例,說明如何改變了天主教。
四、報告架構
(1)什麼是意識形態
(2)生活中的意識形態
(3)負面影響
(4)宗教改革的例子
(5)結語
二、題目:教育如何改變意識形態引發革命
三、摘要:意識形態滲透在社會中任何角落,它給我們某個角度看待整個世界,給我們一些思想的準則、行為的依循。
本文先從何謂意識形態開始談起,並說明其對社會的影響;接著講意識形態帶來的負面效果,以及利用教育這個手段,如何改變現有的意識形態,引發革命。並且以馬丁路德為首的宗教改革為例,說明如何改變了天主教。
四、報告架構
(1)什麼是意識形態
(2)生活中的意識形態
(3)負面影響
(4)宗教改革的例子
(5)結語
期末報告題目、摘要、大綱(96114283)
一、題目:論「戰爭」型態的轉變與愛國意義的轉換
二、摘要
本文從殖民戰爭、冷戰、反恐戰爭至當代最受矚目的環保與網絡戰爭之歷程轉變中,一窺公民的愛國心如何反映對於意識形態的依存。
此外,當「戰爭」的威脅與迫害不在一個民族、一國之內,擴大到無國界的共傷時,不自由的政體難以規範人類自然狀態的心理。最後更進一步討論在當代愛國僅是一個形象的表徵、向心力的口號,但人民自我覺醒、揮別過去愚民的趨勢來臨,人民將從過去愛國是成就愛自己,轉變為愛自己才懂得選擇哪一類的政體、國家值得自己去愛。
而人民又如何增加自己能選擇的空間,運用網絡的力量進行反撲,國家又如何從中反過來運用網絡進行霸權與控制,並同步在國際網絡中運用強權的主流壓迫與操控弱國。
關鍵字:戰爭、國家、愛國
三、報告架構
(一)自然狀態中看見人的本質(盧梭、霍布斯)
(二)愛國心與民族主義(馬基維利)
(三)舊世界戰爭—擴張是為了勢力的版圖
(四))新世界戰爭—奮戰是為了資源的取得
—環保戰爭(第三世界的悲歌、工業發展的競爭)
—網絡戰爭(交戰、權變、革命)
(五)結語
很需要老師與同學的指教,謝謝!!
二、摘要
本文從殖民戰爭、冷戰、反恐戰爭至當代最受矚目的環保與網絡戰爭之歷程轉變中,一窺公民的愛國心如何反映對於意識形態的依存。
此外,當「戰爭」的威脅與迫害不在一個民族、一國之內,擴大到無國界的共傷時,不自由的政體難以規範人類自然狀態的心理。最後更進一步討論在當代愛國僅是一個形象的表徵、向心力的口號,但人民自我覺醒、揮別過去愚民的趨勢來臨,人民將從過去愛國是成就愛自己,轉變為愛自己才懂得選擇哪一類的政體、國家值得自己去愛。
而人民又如何增加自己能選擇的空間,運用網絡的力量進行反撲,國家又如何從中反過來運用網絡進行霸權與控制,並同步在國際網絡中運用強權的主流壓迫與操控弱國。
關鍵字:戰爭、國家、愛國
三、報告架構
(一)自然狀態中看見人的本質(盧梭、霍布斯)
(二)愛國心與民族主義(馬基維利)
(三)舊世界戰爭—擴張是為了勢力的版圖
(四))新世界戰爭—奮戰是為了資源的取得
—環保戰爭(第三世界的悲歌、工業發展的競爭)
—網絡戰爭(交戰、權變、革命)
(五)結語
很需要老師與同學的指教,謝謝!!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學期報告大綱(99114241)
一、題目:論婚姻制度在國家建立之後存續之必要
二、摘要
家庭為國家的起源,然婚姻制卻是伴隨國家的建立而產生。本文將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尋找家庭存立之依據,試圖探究婚姻制的目的,進而檢視此制度在國家之下是否有存續之必要。
法律應走向公正的調整,然而在今天,家暴事件層出不窮。婚姻美其名使婦女受到保障,然事實卻顯現,婦女的許多權利在婚姻制中受到了損害。婚姻制深化性別間的不平等;在婚姻制度內使女性受其害,而在制度外則排擠同性戀者,使其不獲婚姻制的保障。筆者因此認為,關於婚姻制的意義及影響,有必要加以釐清。
關鍵字:家庭、婚姻、國家
三、報告架構
一、前言
二、家庭為國家之起源
三、國家與婚姻制之產生
四、婚姻制之目的初探
(一)盧梭與《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二)恩格斯論一夫一妻制對女權的傷害
(三)小結
五、婚姻制在現今如何助長性別不平等
六、結語
二、摘要
家庭為國家的起源,然婚姻制卻是伴隨國家的建立而產生。本文將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尋找家庭存立之依據,試圖探究婚姻制的目的,進而檢視此制度在國家之下是否有存續之必要。
法律應走向公正的調整,然而在今天,家暴事件層出不窮。婚姻美其名使婦女受到保障,然事實卻顯現,婦女的許多權利在婚姻制中受到了損害。婚姻制深化性別間的不平等;在婚姻制度內使女性受其害,而在制度外則排擠同性戀者,使其不獲婚姻制的保障。筆者因此認為,關於婚姻制的意義及影響,有必要加以釐清。
關鍵字:家庭、婚姻、國家
三、報告架構
一、前言
二、家庭為國家之起源
三、國家與婚姻制之產生
四、婚姻制之目的初探
(一)盧梭與《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二)恩格斯論一夫一妻制對女權的傷害
(三)小結
五、婚姻制在現今如何助長性別不平等
六、結語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時間 人類與進化 96114154
摘要
我們要不斷的捫心自問:才能越來越明白我們應該為何而活。透過亙古廣大的宇宙之中,我試圖從中點出複雜化的觀點,然而在邁向複雜化的道路上充滿著競爭者。因此我們在這場競爭裡無形間訂定了這個規則,甚麼是「應該」做的而甚麼又是「不應該」做的,日後這套觀念被稱為善惡二元說。在這個基礎上,在人類之間有了一套典範,被我們稱作道德而為我們熟知。然而這套規則實在太過於鬆散而時時被挑戰著。於是,道德的信徒們畫出了一條最低道德標準的底線,並以正義之名著稱於世。而正義繼承了先前的意志與概念,並且普及於人類的世界當中。但是正義的定義卻深澳並且不容易被人理解,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如何才算是正義?而這也是本文意圖去解釋的內容。利用分工之中的奴役來闡述人本之實的不可避免性。透過人類進化的十個層級與政治的重要性來描寫隱晦之智的必然性。最終以含蓄之美點出人類走向進化與複雜化的意義與其中所創造的價值所在。
關鍵字: 進化、複雜化、分工、正義
我們要不斷的捫心自問:才能越來越明白我們應該為何而活。透過亙古廣大的宇宙之中,我試圖從中點出複雜化的觀點,然而在邁向複雜化的道路上充滿著競爭者。因此我們在這場競爭裡無形間訂定了這個規則,甚麼是「應該」做的而甚麼又是「不應該」做的,日後這套觀念被稱為善惡二元說。在這個基礎上,在人類之間有了一套典範,被我們稱作道德而為我們熟知。然而這套規則實在太過於鬆散而時時被挑戰著。於是,道德的信徒們畫出了一條最低道德標準的底線,並以正義之名著稱於世。而正義繼承了先前的意志與概念,並且普及於人類的世界當中。但是正義的定義卻深澳並且不容易被人理解,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如何才算是正義?而這也是本文意圖去解釋的內容。利用分工之中的奴役來闡述人本之實的不可避免性。透過人類進化的十個層級與政治的重要性來描寫隱晦之智的必然性。最終以含蓄之美點出人類走向進化與複雜化的意義與其中所創造的價值所在。
關鍵字: 進化、複雜化、分工、正義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期末報告 (99114159)
一、題目:婚姻、愛國、革命──探討婚姻觀的轉變是否影響離婚的普及
二、摘要:
從文本中的概念出發,以婚姻、愛國、革命三個關鍵字作串聯、推論:
政體是指人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當愛國等同於愛政體的同時,則代表一個國家的政體是被人民所接受的;而婚姻的模式則屬於生活方式的一種,因此「愛婚姻是愛國的一種」。但是當政體改變之時,人民會對這樣的國家產生抗拒、排斥而「不再愛國」,並會嘗試改變現狀,進而發起「革命」。在前面兩者成立之時,則可得出論題──「當我們不再愛婚姻的時候,便會有革命的出現」。而這裡的「革命」,將以「離婚」作為詮釋。
藉由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的統計資料做簡單的分析,並加入過去對於華人婚姻觀之轉變的研究,嘗試以「革命-離婚」的普及,也就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去探討,這是否代表人民的「價值觀-婚姻觀」也正在改變。
三、關鍵字:婚姻、愛國、革命
四、報告架構:
(一)研究動機
(二)闡述論題
(三)統計資料的分析
(四)臺灣社會的改變
(五)結論
二、摘要:
從文本中的概念出發,以婚姻、愛國、革命三個關鍵字作串聯、推論:
政體是指人民所喜愛的生活方式,當愛國等同於愛政體的同時,則代表一個國家的政體是被人民所接受的;而婚姻的模式則屬於生活方式的一種,因此「愛婚姻是愛國的一種」。但是當政體改變之時,人民會對這樣的國家產生抗拒、排斥而「不再愛國」,並會嘗試改變現狀,進而發起「革命」。在前面兩者成立之時,則可得出論題──「當我們不再愛婚姻的時候,便會有革命的出現」。而這裡的「革命」,將以「離婚」作為詮釋。
藉由內政部內政統計年報的統計資料做簡單的分析,並加入過去對於華人婚姻觀之轉變的研究,嘗試以「革命-離婚」的普及,也就是生活方式的轉變去探討,這是否代表人民的「價值觀-婚姻觀」也正在改變。
三、關鍵字:婚姻、愛國、革命
四、報告架構:
(一)研究動機
(二)闡述論題
(三)統計資料的分析
(四)臺灣社會的改變
(五)結論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關於期末報告的繳交方式
本課程的期末報告應於六月二十二日中午十二時前,將報告的pdf檔寄至juichung@scu.edu.tw,並設定「要求簽收」,以確認報告是否順利寄達。
除了正文,期末報告必須註明作者姓名、系級和學號,並在第一頁附上摘要(三百字以內)、關鍵字(以三個為原則,不超過五個)及章節目錄等。另在題目下方註明「本文為《政治概念導論》學期報告,未經作者同意,請勿引用」。
寄送報告的函件中,請告知是否同意將報告公佈在網路上。
除了正文,期末報告必須註明作者姓名、系級和學號,並在第一頁附上摘要(三百字以內)、關鍵字(以三個為原則,不超過五個)及章節目錄等。另在題目下方註明「本文為《政治概念導論》學期報告,未經作者同意,請勿引用」。
寄送報告的函件中,請告知是否同意將報告公佈在網路上。
關於期末報告
撰寫期末報告並應於六月十五日上台分享的同學,請在六月十四日(週二)中午十二時前,將摘要(三百字以內)、關鍵字(三個為原則,不超過五個)及報告架構貼於部落格(單獨成文),以便當日同學有效認識報告內容,並提供修改意見。
摘要、關鍵字和架構等於報告的鳥瞰與簡介,作者更可透過這三項學院報告的基本要項,自我精煉報告內容與各項觀點的連結,尤其可嚴格檢視書寫和思考的關聯。
摘要、關鍵字和架構等於報告的鳥瞰與簡介,作者更可透過這三項學院報告的基本要項,自我精煉報告內容與各項觀點的連結,尤其可嚴格檢視書寫和思考的關聯。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關於游思遠學長的報告(99114241)
文章語意尚無法理解的部分
1.「即便是促進的複雜化進程的觀點被提出,但若是其組織結構難以承受這般飛
躍性的進化而土崩瓦解了,在最終則成為一反複雜化的行為。」
社會變動使得舊體制不再試用,人們不正是基於這個理由而邁向複雜化嗎?為什麼說最終成為反複雜化的行為?關於反複雜化的行為,能否提出更詳細的解釋?
2.
政治的目標不存在,而政治的目的卻又是「時時刻刻透過審慎思考來評估進化的可能性。」
目標跟目的有所不同?
您的目標指的是精神意義上的追求,而目的指的是務實面的追求,是這樣嗎?
論題:
1.「分工的模式是一個過程,它的起源來自於奴役」
奴役會不會是分工的一種型態而非分工的起源?
人類懂得一種分工的形式,如何推展至其他領域?
人與人以物易物,算不算是一種分工?這種分工也起源於奴役嗎?
我只在文中看到奴役的延續,並沒有看出奴役如何造就其它的分工。分工有很多種形式,在我看來奴役只是分工的一種。
2.「我們是否可以終結失業與犯罪?當然曾經有人
辦到過,然而同時他也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可能性,其組織結構的活化程
度完全停擺,直到滅亡為止。」
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若是一個沒有惡的和善世界,最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發生了什麼而導致滅亡?不再活化就導致滅亡?若是人們沒有活化的必要,還會導向滅亡嗎?
根據我理解您文章的意思,您表示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又說缺少複雜化因素的話會走向毀滅。所以我才會想要問,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而那樣的社會有無須要改革(複雜化)的必要。
1.「即便是促進的複雜化進程的觀點被提出,但若是其組織結構難以承受這般飛
躍性的進化而土崩瓦解了,在最終則成為一反複雜化的行為。」
社會變動使得舊體制不再試用,人們不正是基於這個理由而邁向複雜化嗎?為什麼說最終成為反複雜化的行為?關於反複雜化的行為,能否提出更詳細的解釋?
2.
政治的目標不存在,而政治的目的卻又是「時時刻刻透過審慎思考來評估進化的可能性。」
目標跟目的有所不同?
您的目標指的是精神意義上的追求,而目的指的是務實面的追求,是這樣嗎?
論題:
1.「分工的模式是一個過程,它的起源來自於奴役」
奴役會不會是分工的一種型態而非分工的起源?
人類懂得一種分工的形式,如何推展至其他領域?
人與人以物易物,算不算是一種分工?這種分工也起源於奴役嗎?
我只在文中看到奴役的延續,並沒有看出奴役如何造就其它的分工。分工有很多種形式,在我看來奴役只是分工的一種。
2.「我們是否可以終結失業與犯罪?當然曾經有人
辦到過,然而同時他也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可能性,其組織結構的活化程
度完全停擺,直到滅亡為止。」
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若是一個沒有惡的和善世界,最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發生了什麼而導致滅亡?不再活化就導致滅亡?若是人們沒有活化的必要,還會導向滅亡嗎?
根據我理解您文章的意思,您表示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又說缺少複雜化因素的話會走向毀滅。所以我才會想要問,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而那樣的社會有無須要改革(複雜化)的必要。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