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關於游思遠學長的報告(99114241)

文章語意尚無法理解的部分

1.「即便是促進的複雜化進程的觀點被提出,但若是其組織結構難以承受這般飛
躍性的進化而土崩瓦解了,在最終則成為一反複雜化的行為。」
社會變動使得舊體制不再試用,人們不正是基於這個理由而邁向複雜化嗎?為什麼說最終成為反複雜化的行為?關於反複雜化的行為,能否提出更詳細的解釋?

2.
政治的目標不存在,而政治的目的卻又是「時時刻刻透過審慎思考來評估進化的可能性。」
目標跟目的有所不同?
您的目標指的是精神意義上的追求,而目的指的是務實面的追求,是這樣嗎?


論題:

1.「分工的模式是一個過程,它的起源來自於奴役」
奴役會不會是分工的一種型態而非分工的起源?
人類懂得一種分工的形式,如何推展至其他領域?

人與人以物易物,算不算是一種分工?這種分工也起源於奴役嗎?

我只在文中看到奴役的延續,並沒有看出奴役如何造就其它的分工。分工有很多種形式,在我看來奴役只是分工的一種。

2.「我們是否可以終結失業與犯罪?當然曾經有人
辦到過,然而同時他也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可能性,其組織結構的活化程
度完全停擺,直到滅亡為止。」

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若是一個沒有惡的和善世界,最後又是在什麼樣的情形下、發生了什麼而導致滅亡?不再活化就導致滅亡?若是人們沒有活化的必要,還會導向滅亡嗎?

根據我理解您文章的意思,您表示複雜化來自於歧異性與善惡之別,又說缺少複雜化因素的話會走向毀滅。所以我才會想要問,徹底的損失複雜化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而那樣的社會有無須要改革(複雜化)的必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