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會以一種很悲觀的態度去看這個世界,我也從不認為每次徵收土地都會讓人民心服口服。交通大學主導的「璞玉計畫區」在竹北東海里,相傳是日據時代台灣兩大「御米」產區,出的米是進貢給日本天皇的。這代表的不只是文化上的歷史沿革,也代表了如果要將這塊土地做出農業以外的用途去徵收,勢必得有一個嚴肅正當的理由。
大家可以去看看這個網站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1603 ,我覺得人真的真的很矛盾!要誠實地發出自己的內心話對我而言是困難的,因為年輕,所以覺得自己見識的東西還不夠多,如果常常被這樣的一些民間運動,不管是環境保育或是監督國會、反貪腐的訴求影響,是不是不夠公正?是不是太偏頗?我總是搖擺不定。我害怕我所相信的事物可能會被別人以一句"你還太年輕"給打發,從此一切煙消雲散。那我現在所相信的,到底有多少是我所值得相信的?
因此我也在不停地掙扎,有了一些想法,但到底要不要說出來?說出來是順了自己的心,但卻又容易被他人覺得幼稚,當你覺得別人說得好像也有點道理的時候,你到底該不該反駁?所以我很困擾。只是,我想強調的是,年輕並不是一個錯誤。我想相信的一些事情並不一定全是對的,但又可以這麼說,難道老成的人經歷過歲月的洗禮說的話一定就是對的嗎?我不贊同。所以我還是勉強地把這篇文章放上來了。若覺得我太情緒化,那就這麼覺得吧,因為連我自己也不確定到底哪邊才是對的?還是我們本就該講究效率、講究經濟發展,而不要去在意那些事情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我不知道。
http://e-info.org.tw/node/45177也是關於同一件事情的報導,http://tw.myblog.yahoo.com/nicecasio/article?mid=1764也是,我只是想說,不是所有土地被徵收的人都是得到很高的價格,也想問,為什麼政府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去徵收這塊土地給交大使用,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私立大學上嗎?這樣做真的好嗎,是不是學校同意政府以這樣的利益交換方式來讓政府可以宣揚其政績?這樣算是政績?我要打上問號。
如果說人民為法律正當性的根源,那麼如同作家李昂的作品《殺夫》中的時空一般,整個社會的思潮慢慢在轉變的時刻,法律所依據的民情該如何去定義?畢竟多數人民的思考方向正在轉變,而不像其他時空中的條件所呈現出人民高度/一致地認同某觀念。正在轉變中的思想,可以依此來做為立法基礎嗎?
公法與私法的分界是不是已經漸趨模糊了?
公私之分並非理所當然或如天體運行般的自然現象,而是始終處於爭辯狀態的概念和主張。
回覆刪除如您所言,社會民情、思潮在變,法律若不跟著調整,法律與社會需求脫節,法律很難不變成一種純粹的暴力或為暴力背書的文書。
但更麻煩的是,民情、社會需求是甚麼,同樣並無固定、共認的內涵,常呈現的是關於「甚麼是民情、社會需求」的見解的眾聲喧嘩和多方競逐,獲得國家強制力支持的「民情」和「社會需求」總是其中的一種,您要不要猜猜是哪一種或出自何種觀點的「民情」和「社會需求」比較容易成為立法內容?
議論和爭辯本身不容易,讓這類思考和言說有利於參與討論的各造,都有所收穫,就更難了。這一切都需要耐心和信心,對自己和其他人都是如此。繼續寫、繼續想,這活著和年輕的證明!
我覺得這個案例很棒,我之前舉的例子也有點偏頗~不是很全面!我覺得其實年輕說見識少是見識少,不過說優勢也是種優勢,正因為見識不夠人家多,所以我們更肯放下身段去學,見過許多學問豐富的「成」年人,在討論中,雖是理性,但感覺總是聽不進、也不想聽別人意見,正因自己已經學富五車,難免會有將別人視為小毛頭的這種鄙視的心態,我覺得當會懷疑自己的立場是否只來自聽取片面之詞時,也能算是一大進步的開始,有時候我與朋友討論各種話題:政治、新聞、八卦等……都會有轉移立場、被別人說服的時候,但我認為這並非不是好事,雖然好像有點牆頭草、講不過人家的感覺,不過這更能激發自己本身去思考,真正去探討,也因為年輕,所以肯接受很多意見吧,而非像一些「成」年人一樣,打死都遵照自己的意思,講不出個所以然就用逃避大法。
回覆刪除同學提到的幾個問題我覺得蠻深的,像「法律所依據的民情該如何去定義?」這大概需要專案小組,因為範圍實在實在太廣,不過我認為定義這種東西琢磨的一個程度就差不多了,因為像政治的定義,課本也是分成好幾種,甚至可能有些很偏的定義沒列進來,雖然這種想法偶爾導致消極不探討,供個參考。
PS 3Q同學提供這個案例作為土地徵收的探討,更了解這方面的問題與雙方不同的觀點。
我並不覺得理性跟感性是兩個極端,相反地,很多時候我覺得理性是以感性為出發。出於情感與關懷,人們才會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愛因斯坦自己也承認科學一開始也是出於不理性。
回覆刪除您不必覺得自己的意見或者見解不成熟而害怕表述,
既存的知識系統、價值、科學、制度,
我相信也是經由歷代人們不停地相互切磋而發展起來的。
年齡更不足以成為阻礙,基本上年齡的不同就已經使你們的言論有著不同的代表性。至於內容主張的對與錯,也不會是評斷言論價值的唯一標準。
對我而言,所謂的理性,不過就是以經驗或是有根據的方法、證據去試圖去解決問題並達成可欲目的。
若沒有熱情、關懷,無論是何種領域,人又如何會去嘗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柏拉圖的理型難以掌握,要抓住經驗世界以外的原則、永恆價值怎麼抓、怎麼知道抓住了?
承認概念的流動性,就如同承認變動的民意、承認公私之分永遠處在討論的過程中。
「正在轉變中的思想可否成為立法依據」
我想這個問題的核心不在於答案的是與否,而在於尋找這個正在轉變中的思想到底是什麼、要的是什麼、如何影響社會、如何用它來改變社會。我覺得這才是我們需要去解決的事情。
您提出個案的討論,對於尋找解決方法有著一定的貢獻。
現在的社會變遷的速度之快,法律所依據民情去改變,我覺得挺困難的,畢竟民情也是某一部分人覺得,並不是所有人,改了,另一部分的人也會不同意,我的淺見是損害人民最少的法律,我想才是最好的法律。
回覆刪除而且我認為,政府不遺餘力提供資源給公立大學,對私立大學的投注時在少得可憐,說提倡教育,卻老是把資源放在頂尖大學,好的元永都是頂尖大學的學生使用。常讓我感覺,國立大學的學生才是學生,私立大學的學生跟幽靈一樣,我想是我太偏激,我讀三年的私立高中,現在是讀私立大學,我想把我那些年的感覺說出來。
其實我也像你一樣,看著許多民間運動去反抗政府的措施,我也常常想,一直說失業率太高和經濟下滑,但要開發地方時,許多民間團體跳出來反對,經濟和環境,總是讓大家難以抉擇,我也常常搞不清楚,我常想才大一的我,學到的東西並不是很多,講出自己的意見,會不會讓人覺得是天方夜譚,或者是毛頭小子的話不必在意,但,我常想成年人經過許多年的社會洗禮(就會說我們比較懂),但,提出的想法,常常太過利益,就是太過利益,才會發生很多類似以上所提供的新聞。
*以上是我的淺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