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吹動大麥的風 99114138

  泰迪與戴米恩,一對兄弟,起初為了愛爾蘭的和平一同奮鬥,但終因理念分歧,導致泰迪槍斃了戴米恩。
  兩方看法的不同如下:
泰迪:
  1. 在共和國法庭上,泰迪堅持替老太太付清債款,只為了從英國商人手上拿到資金,充沛武器。在他的想法中,武器的取得很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與英軍作戰,有了武器,才有籌碼與人戰爭,這是現實。
  2. 認為愛爾蘭與英國簽署條約能中止戰火,也才不負過去犧牲的同胞。在泰迪眼裡,重要的是他們向前走了一大步,至少死傷人數不會繼續攀升,現階段的生活至少得以寧靜。
  3. 簽署協定對愛爾蘭來說是讓步,但對英國來說他們內部(英國國內)溝通上也做了極大的讓步。若從戴米恩那方的說法,吃虧的指有愛爾蘭人,但在泰迪看來,英國,一個強盛的國家,肯為愛爾蘭做讓步,就必須抓緊機會,畢竟英國國會也還是會有人想積極吞下愛爾蘭,可能根本沒有自治的機會。
  4. 目前的讓步不是永遠的妥協,可以漸進的改變現狀。漸進式的爭取獨立不是不可能,不需要勞民傷財,一夕之間要求一個國家的獨立。
戴米恩:
  1. 在自己的法庭內需尊重,這才是民主的意義所在,也是對自己國家的認同。如果在法庭外,泰迪對英國商人做出妥協,不也是藐視"國家"對英國商人的處分。
  2. 共和軍所追求的國家自由是完全的自由,若不趁著這股勢力,必將再也無法得到如此大的群眾力量支持。然而,我們片中所看到的自由並不是他們所追求的完全的自由,而是臣屬於大國之下,受威權管制下所能獲得現階段穩定生活。
  3. 保皇黨在過去欺凌百姓,如今愛爾蘭臣屬英國將導致保皇黨或的武力支持,可能更加囂張。在他們的眼中,保皇黨並不會因協定的簽署而善罷甘休,並將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加壓迫百姓,生命財產其實完全沒有受到任何保障。
  4. 他們效忠愛爾蘭1919國會,但協定的簽訂是要國民效忠於他們想擺脫的英國國王,如此一來根本等於沒有改善現狀。這句話的確讓協定的簽訂十分諷刺,原本大家所期待的自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事實是---一張看似重要的紙,卻沒有改變國家狀態。
  泰迪後來加入自由邦人,而戴米恩繼續在共和軍奮鬥。泰迪也祭出了"徹底壓制"的手段,認為若不這麼做,英軍便會回來,而一切都必須回到原點,因此嚴厲的處分是必要手段。而戴米恩堅持不說出藏武器的地點,被哥哥處決,他的理由很簡單,只為了堅持他們從過去一直堅持的理念,並寧死也不做一個背叛共和軍的人。

  但看得出來,在片末,泰迪很盡力的說服戴米恩說出藏匿武器的地點,只為了保住原本應該和愛人幸福生活的弟弟。我想泰迪對戴米恩的兄弟之情是很重的,無奈兩人都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法讓步妥協,導致必須親手結束自己弟弟的生命。


  若今天的結局是泰迪釋放了戴米恩,我想也是只為了"親情"。但想必整部劇會無法結束,因為兩人都對自己得理想太過堅持,已經成為了"敵人",誰也無法成全誰,也或者,誰會因為親情而成全另一人,自己自殺。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在觀念上獲得共識,這在共和國法庭及兩次的討論會上便可發現。就我看來,編劇的安排很棒,因為大部分的劇情都是引領觀眾從戴米恩的角度看待整件事,泰迪多少在觀眾心中帶有自私,霸道的人物特性,但最終,泰迪選擇了為他心中的正義結束自己弟弟的生命,雖然傷痛,卻也表現出他對自己選擇的堅持和決心。

  兄弟面對的其實都是同一個敵人--英國。但在對抗的路上,分歧了,同樣是愛國,若戴米恩能在片中能佔有優勢,堅持到最後,是不是愛爾蘭的獨立就能順利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