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西歐社會史上,共發生過哪幾次社會大分工?恩格斯說:「國家決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到底是甚麼?與社會大分工有何關係?
A:根據文獻以及恩格斯的看法總共是經過了三次的分工過程,然而我覺得這樣的分工與他文章內容中的觀點來看,我覺得這樣的劃分是沒有太大的問題與漏洞。簡單來說呢,就是在學術上站得住腳根。但是文章繼續寫到最後幾段的時候(尤其在於國家起源的地方我就覺得他並沒有清楚的表達他的看法了)
所以呢,根據本文的內容與歷史的經過,我認為如果恩格斯所記載的文章都是正確無誤的話,應該可以合理的指出人類社會有五次分工。
不過在討論與說明分工過程之前,我覺得有這個必要性去給”分工”做一個名目上的定義。如此一來在討論接下來所謂的幾次分工以及推演到最後國家的起源可以有個承先啟後的一貫性推論。
首先,我必須提出這樣的疑問:甚麼樣子才算是分工?而為什麼要分工?最後,分工所帶來的好處是甚麼?我總共找出五個有前後關係的特質與原因:
1. 生產:我們從最早的原始人到變成有智慧的人類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猿人不事生產而有智慧的人類則從事生產。基本上他們看到甚麼吃甚麼;而有智慧的人類則會生產糧食(不論是種植或是圈養)在之後的人類大多也都在幹這樣的事情(也就是提升生活的機能與水平)所以生產是人類的核心價值
2. 勞動力:承上面所述,如果生產是人類的核心價值,那麼我們要怎麼從事生產?要重視生產就需要有人去做這件事才行,而去做的人與所花費的力氣就是所謂的勞動力。
3. 人類在數量上的增加:我們可以理解,如果兩個人做事就會比一個人做事快的道理。因此人數的增長就是造就生產量增加的關鍵因素之一了。普遍上我們總是把”分工”看成是把很多人分配在一個專業的工作崗位上這就是所謂的分工。我不敢大聲地說這樣太狹隘了,但是我覺得應該還有其他的內容可以讓分工的意義更為明確與精準。
4. 工具:這裡的工具就是文獻上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所說的工具。工具造就分工的理由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了,所以我就這麼簡單的說明吧!工具的發展可以減少生產在勞動力的花費、而增進更先進的工具則可以更提升、增強這個效果。因此,工具越發達越省勞動力就意味著我們可以空出更多人手去從事更多的生產。
5. 貪婪與冒險精神:上面大多數都是唯物史觀的觀點,而這一項算是唯心論的觀點。我覺得這一點的重要是由於,如果少了這個特質人類就不人類了,而上面所提到的四個特質就變成了無稽之談了。不過為什麼要把貪婪與冒險精神的勇敢放在一起討論呢?這裡我不得不花些篇幅做一些解釋。首先先,討論甚麼是貪婪?字典說叫做”貪心而不知足”加入對生產與分工的討論上我說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穫(生產成果)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與行為”而冒險精神則是,不顧危險勇往直前。加入生產與分工的討論則是”為了造就更多生產上收穫的可能性”所以照這樣來看貪婪與冒險在名目上不同,然而不可否認的這就是造就人類生產進步的動力(如果缺乏這個特質基本上我們就與現今住在各地猴子沒有甚麼差別)
這裡解釋完了分工的特質,現在我們就談談分工的形態與模式吧!分工的模式是一個過程,它的起源來自於奴役;透過奴役的手段,我們才能生產、並且更進一步的道提高這個成果。在奴役的階段成形之後,則是另一個關鍵手段---階級劃分,階級的劃分並不能在這裡清楚分類(最多只能以奴役者與被奴役者分類罷了)階級的劃分所創造出來的生產是時間,奴役者從被奴役者身上取得了更多生命的時間去做其他事情。當然,大多數的人是把這些時間浪費在感官上的享受;然而另一小群人則利用這”被生產出來的時間”去思考我最前面所問的三個問題,進而創立制度、發明新的工具…..等等以增進所謂的福祉。所以呢,分工是兩個手段性的流程,首先奴役再來劃分階級。
西歐歷史上的分工總共經過五次、同時也就意味著五次的大規模奴役。
1. 第一次奴役:產生於文明時代之前,人類奴役生物。希望大家不要笑到倒地不起,這個階段再恩格斯以及其他前述的人類學學者都只被作為一個劃時代的發展與私有制度的起源…..諸如此類的說法。然而,按照邏輯的推斷以及前述我對分工的定義來看,人們日後學會奴役同類的起源不就是從此開始?請想想看,如果一隻豬在山林原野間到處亂跑,我們要吃牠還要派一大批人圍剿牠;然而如果我們把它圈養起來繁殖是否輕鬆很多?而長在離家很遠的稻米小麥如果就近種植讓牠從東一撮西一撮通通放在一起種植管理是否也省事許多?所以我覺得,人類的第一次大分工就是人類大規模奴役了他可以吃的其他生物。
2. 第二次的分工:自己人奴役外人,這樣的進步是來自於奴役動物的靈感,發生於有文明的時代,奴隸基本上跟上一代被奴役的動物與植物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依舊有吃有喝並且讓牠們繁殖。而當時被稱為自由人、公民與貴族的人們就開始建立制度、胡思亂想、天馬行空了。而這以上的三種作為在不用生產糧食的時間裡發明了城邦政治、民主制度、哲學、數學、星象學….這就是希臘人、羅馬人的成就。不過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是自己人奴役外人而非自己人奴役自己人?這是婚姻以及氏族產生的價值與道德觀念所致。
3. 第三次分工:有權力的人奴役沒有權利的人,始於中世紀。請注意,上面的文字並沒有錯誤。這段期間內雖然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動盪與發展,然而就我的看法而言,掌權的人藉由權力壟斷了其他人的權力與權利;這些奴役者就是國王、貴族以及教會。
4. 第四次分工:白種人奴役其他地球人,始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十五世紀左右)這樣的發展是一個嶄新的紀元,在分工的部分來說,他們在海外找到更為便利與便宜的勞動力可以引進生產的行列。
5. 第五次分工:富人奴役窮人,始於工業革命時期。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明白是怎麼發生與怎麼回事就不必再加以贅述。
現在,把焦點移到國家的起源與社會的分工,恩格斯說:「國家決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從前面的論述來看我相信大家可以明顯看出為什麼社會的分工與國家息息相關,其原因就是國家是讓生產極大化、呈現最有效率的形式,無論前述的各種特質國家都常勝不敗,但是國家並不代表發展的終點。在大家眼前出現的歐盟、WTO…..等等超國家組織正在突破這樣的限界。最後,到底這樣的發展有沒有終點呢?列寧說道:有的,當再也沒有可以剝削(奴役)對象之時,就是資本主義的末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