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論家庭、所有制與國家的起源〉: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 (99114158)

在西歐社會史上,共發生過哪幾次社會大分工?恩格斯說:「國家絕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到底是甚麼?與社會大分工有何關係?

在西歐社會史上,有三次的社會大分工:
(一)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指早期的原始社會,游牧部落從農業部落分離出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耕器具的改進與經驗的累積,使的農業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例如:犁耕代替了鋤耕、金屬製的農具代替了從前的石製農具與木頭製的農具,這樣的改變不但提高了生產的效率,也擴大了耕地的面積,便產生了以農業為主的農業部落。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剩餘產品,藉由剩餘產品能夠養活部落裡其餘的人口,而部落裡便有了產物的專門化,增加了彼此間的差異,於是產物的交換因此日益頻繁。農業與游牧業的分離便是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
(二)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
隨的農業和游牧業的分離,經營規模逐漸擴大,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例如:金屬加工、紡織、釀酒、榨油等等手工業的活動繁增,製造技術不斷改進提升,生活中有了農業、游牧業與手工業,各項生產工作之間逐漸有了專門化,手工業最終從農業與游牧業中的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這便是第二次的社會大分工。
(三)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商人的出現。
產物的專門化生產,促進了物品的交換,因著產品的種類不斷的增多,交換的規模逐漸擴大,人與人之間的產品交換因而越發不便利,於是專門從事物品交換的中間人─商人便應運而生。生活中必要的活動─物品交換,使的脫離生產的人能夠得以維生。

什麼是國家?與社會大分工有何關係?

甚麼是國家?國家並非從來就有的。在國家產生之前,人人都處在原始社會狀態當中。在<槍砲、病菌與鋼鐵>一書中,我們可得知國家是由家庭、隊群、酋邦逐漸發展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說“國家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的定義與標準甚至是構成要素,遠遠比家庭、隊群、酋邦來的更廣大、更嚴格也更精細。例如在領土範圍、制度的訂定及階級的分層等等皆有明確的規定與規範,國家有確定的領土界線,社會中有明文規定的制度(法律、警察、條約等),及國家的領導人從上至下到平民,有著階級的劃分與權力的鬥爭。國家是一個凌駕於社會之上,以暴力或合法性為基礎,對外有獨立自主權,對內則有最高統御權。因著國家對國內有最高統御權,便有了上對下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這樣的統治關係其實內含了分工的現象。而在每一次的社會大分工,都有新的產業產生,新的產業的出現就將人們劃分、歸類,生活上因此有了各司其職的專門化生產,而越多、越複雜的專門化生產,就更加穩定了國家的經濟基礎與生活型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