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論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99114116)

在西歐社會史上,共發生過哪幾次社會大分工?

        在西歐社會史上 ,共發生三次社會大分工。

一、因為農業很大發展,畜牧業開始由專門的遊牧部落來從事,而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第  一次社會大分工。

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使得各種手工技藝越來越復雜,因而促使手工業脫離了農業。

三、則是此後出現了商品生產,貨幣開始出現,因而出現專門從事經營活動的商人階層,商人的出現為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恩格斯說:「決不是從外部強加於社會的一種力量,……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到底是甚麼?與社會大分工有何關係?

        從文中可得知,氏族是一種以血緣關係為聯繫的群體,人們自給自足,但因為人口的增加,刺激了農業及畜牧的發展,漸漸地職業可劃分為農夫、做農具的人及畜牧的人,他們以以物易物的方式或古代錢幣來換取各自勞動的成果,在這之間商人出現了,以提高利潤來換取更多的報酬,相對的有的人已在此中被剝削,在這過程中氏族以及部落的成員開始雜居。
       
        人口的增加加上雜居,氏族的這群體關係漸漸消失,進而出現了國家的形式,國家是漸漸形成的,國家和氏族不同的地方是國家以地區來劃分人民,地域的關係成為國家劃分的出發點,再加上從前氏族大家要各自以自身力量抵抗敵人,因為國家人數已夠多再加上有階級的區分,居民已不用再自備武裝,大家各自分工,會造成新的階級的產生,不管階級高低皆是國民,國民有應盡的義務及該有的權利。

         各自的專業分工,使得群體生活更有效率,因此大家聚集,各取所需,從從前的以物易物至如今的金錢上的買賣,國家保障人民的生活,因此人民也需服從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