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為甚麼人類會以善╱惡或其他區別性概念來評斷事物? 96114154

善與惡的概念,可以說是與我們完全無法抽離的意象。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是從一個甚麼都不懂的小鬼,慢慢在父母獎勵與責罰之間,漸漸明白甚麼是正確的與錯誤的;進而產生我們所明白的善良與邪惡。 大家不妨可以回想看看,小時候或者是你身邊的小鬼頭們,在電影或故事裡,他們首先找的是誰是好人? 誰又是壞人? 無論過去或目前,在我們懂事之前,便大略可以自然的區辨善與惡的差異。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推演,這樣的人類行為所代表的意涵是甚麼? 我們回首過去的歷史,回到這個世界最純粹的開端----也就是宇宙的形成談起。
首先目前已知的過去推測, 這個世界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一質量極大、體積很小並且溫度很高的火球。 在經過一次被稱為宇宙大爆炸之後,展開了一個至今約兩百億年的擴張。 而在大爆炸的物質開始聚合成恆星, 而恆星在其生命周期結束之後, 產生爆炸並將其成分重新聚合成更多的恆星。簡而言之,宇宙從古至此時此刻的今天, 正在經歷一場超越我們能想像的擴張行動。如果必須要定義這樣的行為,我會用”複雜化”這個詞彙來形容他的進程。而這也是我首先要說明與善惡有關的內容。這個世界從古至今,所在從事的相同事件就是,在這個空間內讓宇宙的內部更加複雜化。因此我必須先在這裡下一個最簡單的假設:善的源頭來自於有助於宇宙與世界往複雜化的方向前進、惡則是將上述的觀點反向操作不利於複雜化。
也許聽到這裡已經產生了極大的混亂與疑問,但就容我解釋下去吧!回到我們摯愛的地球上,來繼續解釋前面所說的複雜化在這裡的發展。相信大家對於生物演化的過程都有一個概括性的理解;最原始的生命產生於大海之中,從最單純的單細胞生物演化成現今複雜的人類。從這落落長的發展時間裡,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我所謂的複雜者善、反向者惡的觀念在生物學的範疇之下並沒有違背,套一句達爾文的名言”這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既然能理解動物的發展現象與觀點,那麼我們終於可以把焦點聚集在人類的身上了。在開始講述善惡的問題之時,我覺得實在有必要先解釋這個特殊的人類現象。那就是語言所造成的副作用---誤導。誠如馬克思先生說的一句話”藉著更改名稱以改變事物,乃是人類的決定法!於是就尋找一個縫隙,當實際利益提供足夠的動力時在傳統的範圍之內打破傳統!”言下之意就是,透過掌握語言的解釋,我們往往會對於相同的事實,而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 (宗教) 。當然之後,我們會再解釋這一部分的問題,我的意思是,期望在這裡指出一條純粹真實的道路,來試著理解善惡的來源。
不可否認的是,世界各地古往今來的哲學家、神學家、政治家都相繼的得到一個根本的共識,那便是人類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善美這三個目標。然而誠如我之前所說的,這樣的說法過於含糊籠統而難以讓我們參悟其意涵。因此我覺得應該至少需要十二個字才能完整的解釋上面的三項目的與原則。
1. 人本之實
2. 隱晦之智
3. 含蓄之美
三者之間的關聯根據我接下來的證實三者之間擁有一定程度的連續性與關聯性。首先我們先解釋何謂人本之實的意涵,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面,我們必須意識到的真相就是,我們無法擺脫人體在心靈層面與肉體層面上的需求。這是一個十分單純的問題,然而在接下來探討,會使這個本質容易被輕易遺忘,這也就是為什麼,柏拉圖提出了理想難以被實踐了。
第二句話隱晦之智,也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為何適用隱晦來形容呢?人類的偉大,就是透過語言的能力,來闡述他心中的想法與洞穴(理論)之外的花花世界,然而少了語言與文法,人類根本無法做出理性的歸納或是演繹。過去的人類口中的善良便是發揮這樣的能力,以及去發掘這被隱藏在這世界之後的內容。然而我們卻又發現有些內容太過於透明化,所造就的就是,數個絕對理性的作為,造就一個巨大不理性的災難。因此理性的思維下,我們必須看見人本之實裡面的缺陷,但是在處裡的過程中完善的保護問題的真相。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當我們發覺一個危害全體陰謀的發生時,應該與有關當局者聯絡並且將其解決,而非詔告天下造成恐慌。這裡也許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文句上的意涵,但是既然吾等都是討論學術內容的人了,那麼我把這內容告訴各位有關當局的諸位吧!我認為,人類的社會一直存在於菁英與普羅大眾的兩個階級(有關於上方面的論述請參照上周討論恩格斯的文章),可以確定的是誰屬於菁英階層,誰屬於普羅階層是個固定的比率而非確定的數據;菁英階級在解決問題上,以及使世界趨向良善化,程度都超出普羅階級所能的總和。因此菁英階層不但能意識到人本之實,亦發掘了驅使世界進步的方法外,更理解該如何詮釋變動這世界的方式,而不會由於嶄新的概念,所帶來的恐慌而傷害到整體秩序的崩潰。然而這不代表普羅階級被排除在善惡分辨的討論之外,然而必須在這裡闡明的是他們位處於次要的角色;世界趨向複雜化的發展,在人類的歷史裡簡單來說,是一群菁英以及支持他們的普羅階層與另一組結構相同的群體對抗。在適者生存之下決定了,何者屬於因複雜化的變異而更適於生存的一方。隱晦之智所要表述的意涵就是在於尋求一個最低對於總體傷害的複雜化方式。

最後在基於前述兩項的架構下,探討所謂的含蓄之美。這項則是最接近於我們當今體會善的概念,在整個複雜化的進程當中,我們在智慧除了理性的發展之外,有別於動物最大的差異,就在於人類擁有珍貴的美德以及對與美感的體會。透過各種人類感官,我們創造出了一種完全以人類價值觀所包覆的世界。如今的世界並不再是一個自然表象的世界,而是以我們為中心所包裝出來的世界。所有的文藝與美感,源自於一種我們對於潛藏在物體表象後,所表達的感受與意境。就像一個青年扶著老婆婆過馬路,我們讚揚的是這個年輕人的動機而非行為。但是如果缺乏行為,我們就無法看見(感受)到這個動機所含有的含蓄之美。因此,簡而言之,含蓄之美是建立於滿足前面兩項目的之上的。也許有人會問,對於一個只有四五歲的小鬼,如果她扶老太太過馬路,算不算是一種含蓄之美?而這小鬼真的明白何謂人本之實?何謂隱晦之智嗎?不他們不懂,大多數的人都不懂,但是他們多數人卻在日常生活裡,實踐著這樣的美德。因為普羅階級實踐美德,而菁英階級則發現、宣揚美德。透過了教育與部分先人的智慧,都是讓我們不斷的繼承,這樣的含蓄之美而不知不覺。
最後的問題就解釋著,為什麼違反上面原則就是一種惡的行為?以目前可知的歷史,我們可以確定是,由生存者所寫下來的故事與他們如何生存,為何生存的理由。換言之,活著就是最大的善(或者說是好的)概念。因為如果沒有活著,那所有一切便都不成立了。在人類的規則裏頭,活著才能促進複雜化、活著也才能創造智慧以及美德。而在日益龐大的人口中,也會使維持這些原則,遇上更多的難題。因此政治的起源,是為了達到生存與善的概念所產生的;在過去我們只需要考慮如何要讓地球上的一千人活下去,現在我們要考慮如何讓幾十億的人活下去。只要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同時讓這樣的原則繼續存在,那麼善的概念,就會永遠被人類發揚直到滅亡為止。這是否也就擊潰了?人性本惡的觀點,至今我還沒辦法確定,就留給各位一同研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