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同學光榮感的部份是什麼意思?假設今天政府讓我安居樂業,過好日子,我是會感到幸福跟幸運沒錯,不過光榮感我倒是沒有,比方說考了高分讓人驕傲,有光榮感,可是在一個國家生活的好,有吃有喝有住,大部分也是源自於自己努力吧!當然部分也歸功於政府,但這裡政府跟國家是分開討論,一個貧困的人,拿了國家的救濟基金感到幸福,因為這份基金可以讓他溫飽,三餐有的吃,但他會覺得待在台灣光榮與否嗎?思考幸福幸運層面恐怕居多,我覺得愛國方面跟溫飽前途甚至是政府比較是分開的,因為失業率高,會怪罪當局的政府,就算去別的國家工作,可是會影響他對台灣這份愛嗎?說他討厭政府比較貼切吧,我覺得前途的部份也不影響愛國,我認為在台灣沒前途跟愛台灣是兩回事,因為有些職業市場可能在國外,雖然在那邊前途比較好,但如果他愛國不也是會愛台灣?
另外你提到「其實我們翻翻史書,會發現古代有許多明 君,他們雖然都採行獨裁政體,但他們仍然能夠使人民生活過得很好。所以,我覺得民主並非能夠使人民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
我覺得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跟過的好有差別,古代明 君也許他們能滿足基本需求,但當時人民需求比較少,甚至是最高需求只求三餐,跟現在有些民主國家無法滿足需求其實很難比較,因為那些國家是民主,所以他們要盡量滿足尊重人民,但是古代所謂的明 君,他們可能只要每餐給一個便當就好,但現在民主國家人民需求不僅僅是這樣吧,如果他們真的只求三餐,那我相信政府一定有套辦法,但也許是因為某部分國家政府貪汙等……造成人民三餐不濟,我認為這不能跟民主扯上關係,因為民主就是要人民站起來為自己,所以盡管很艱辛,但是他們還是可以重建等等……找有能力的人來治理,我認為不管是獨裁還是民主都沒辦法說一定能滿足民眾基本需求,單是需要一群人,一些有能力的人去治理吧,不過我認為獨裁很多弊端就是了,民主可以用選票來反應,在古代明 君制度下不知道要用什麼來反應算有效。
我與99114136持相同意見。
回覆刪除如果說愛國表現在喜歡以國家代表自己的一部分,
像是披掛國旗或認為「讓全世界知道我國」是值得讚頌的美德。
這些人說愛國的人也許根本不生活在本國境內,
許多移民華僑仍然處處展現他們的「愛國心」
實際上受到本國的影響卻是較少的。
光榮感跟國家治理得好或不好似乎沒有太大關連。
同學對於君主政治一段的分析很精彩。